秀美洒脱诗意盎然李鹤筹及其花鸟画
在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出现过诸多兼擅各种绘制技艺的画家。他们有着扎实而又全面的传统花鸟画艺术功底,能融工笔院体、文人写意和没骨于一体,拓展了花鸟画的表现途径,丰富了花鸟画的审美意蕴。而至近代以降,锐意传统花鸟画近代化变革的画家,又借鉴西洋绘画的理念和技法,将花鸟画的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津门画派花鸟画家李鹤筹就是这样的艺术大家。
李鹤筹的花鸟画以小写意为主体,兼擅院体花鸟画和没骨花鸟画,风格清新,意趣别具,成为津门画派花鸟画衍变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鹌鹑
由于时局的变化,李鹤筹的花鸟画曾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似乎将消失在历史的黄尘古道上。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李鹤筹在花鸟画创作上的艺术成就被世人重新认识,他在津门画派花鸟画发展史上的地位也被学者重新定位。
艺术生涯
李鹤筹,名瑞龄,号枕湖,字鹤筹,后以字行。年生于山东宁津,6岁丧父,由母亲含辛茹苦地将其养育成人。李鹤筹自幼随母亲在外祖父家读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宁津县李家是当地的书香之家,诗书传家,备受乡人尊重。李鹤筹的堂兄李浚之是晚清画家,也是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外甥。年,李浚之受舅父张之洞派遣,前往日本考察,归国后写成《东隅琐记》,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新政思想,后又出任山西省灵丘县知县,实践张之洞所倡导的晚清新政。
年,辛亥革命爆发。第二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亡。逃回家乡的李浚之婉拒了朋友邀其出任民国政府官员的好意,前往天津开办纱厂。年,李浚之结束了在天津的生意,举家迁居北京,李鹤筹也随之来到已是中华民国首都的北京。
在李鹤筹的艺术生涯中,堂兄李浚之是极为重要的人物。李浚之曾任故宫博物院顾问、文史馆馆员。他在鉴赏金石字画的同时还研究绘画史,所著的《清画家诗史》是一部研究清代绘画史和作品鉴赏的重要著作。正是在李浚之的引荐下,年李鹤筹考入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李浚之之子李树智一起拜金城为师,研习花鸟画艺术。
鸭子
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是民国时期京津地区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艺术社团,诸多书画家和收藏家云集于此,它的成立标志着京津地区写意花鸟画基本面貌的形成。缘起于晚清的美术革命在此时方兴未艾,康有为指责中国画:“枯笔瘦墨,味同嚼蜡,岂复能传后,以与今欧美竞胜哉?”陈独秀认为:“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西洋写实的精神。”借鉴西洋绘画以改造中国画的主张,成为诸多画家研习绘画的方向,而以李鹤筹的恩师金城为代表的京津地区花鸟画家,大多不赞同此理念。金城、陈师曾、陈半丁等中国画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为研究会确立的宗旨是“精研古法,博采新知”。李鹤筹正是在这种传统气息浓郁的环境里,打下了极为坚实的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他沿着金城倡导的“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革新之路,以唐宋花鸟画传统为画学正宗,以明清写意花鸟画技法为依托,并结合写生和适度借鉴西洋绘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我们剖析传世的李鹤筹花鸟画作品可知,其花鸟画艺术风格的肇始正是他在中国画学研究会学习期间。
年,李鹤筹在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学满毕业。此时,李鹤筹花鸟画的艺术风格已经基本形成,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貌得到诸多画界同人的肯定,作品多次参加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画展和中日交流画展,誉满京津画坛。此后,李鹤筹先后出任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即导师)、燕京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专教授、天津市河北女子师院国画系教授、北京湖社画会评议和北京师大国画教师。
花鸟册页之一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沿海高校纷纷内迁,许多画家也随着国民政府前往西部,李鹤筹因为母亲生病而未能同往,不得不居留在日寇占领下的北平,以办画展、卖画和教画维持生计,家中经常断炊,生活极其艰辛困苦。抗战期间,他曾流亡西南,辗转中越、中缅边境,尝尽人世辛酸。然而,对于一个画家而言,这段苦难的经历未尝不是一种历练。在颠沛流离中,李鹤筹亲身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亲眼看到了各地迥异的风土人情,并且观赏和写生不同地域的花草树木,既丰富了创作素材,又提升了艺术素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鹤筹的花鸟画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民国时期,李鹤筹虽然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曾在多所院校任教,但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经常会面临失业和流亡,没有任何安全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祖国建设蒸蒸日上,李鹤筹终于有了较为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岗位,他的心情也随之舒畅起来。年,李鹤筹成为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的专职画家,年加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不久后供职于北京荣宝斋教制中国画颜料。年,李鹤筹调入河北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前身),出任绘画系中国画教研组主任、院务委员会委员,兼河北省政协委员。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之中,不仅淡泊名利,认真教学,而且全心追求艺术理想,勤于创作,终成为津门画派花鸟画的重要画家。
这一时期,李鹤筹的花鸟画创作可谓佳作迭呈,作品曾参加第一届中国画全国美术展览会,并和其他画家的作品一起呈送给毛主席。年世界和平大会召开,国家邀请包括李鹤筹在内的14位著名画家创作巨幅国画《和平颂》,此作发表于多家报刊,影响巨大。年,李鹤筹和河北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教研组的同人合作绘制《群英图》,为天津市文教群英会献礼。
小写意花鸟画
李鹤筹秉承金城“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艺术意旨,悉心研习传统花鸟画,继承其艺术精神和表现技法,他有一方刻有“法宗宋元”四字的图章,表达了自己立足传统兼及中西的艺术主张。在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学习期间,李鹤筹专注于唐宋以来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趣和技法。他研学两宋院体画的工致严谨,承袭元代绘画的萧瑟抒情,师法恽南田没骨花鸟画法,刻意于陈淳和华喦写意花鸟画技法,并参阅西洋绘画技法,形成了秀逸清朗、工写兼具的艺术风貌。
李鹤筹的花鸟画创作技能是全方位的。就题材而言,涵盖苍鹰、鹦鹉、翠鸟、山雀、野鸭等禽鸟,以及牡丹、梅花、翠竹、柿子、芍药、葡萄、月季、向日葵等花卉,涉及广泛、种类繁多;就画幅而言,既有丈二巨作又有斗方小品,大小幅均能驾驭;就技法而言,工笔、写意、兼工带写和没骨等均技艺娴熟。
小写意花鸟画是李鹤筹花鸟作品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李鹤筹小写意花鸟画的最大特点是俊秀洒脱,有着诗一般的幽美意境,尤其是斗方小品,在小尺幅里展现无穷意趣,整个画面充满了书卷气息,诗意盎然,极富韵味。
江渚群鸭图
譬如《江渚群鸭图》,描绘了初春时节群鸭栖息于江岸边的情景。此图尺幅虽小,物象却很丰富,画家巧妙地采用边角构图的方法,将作品主体的五只鸭子集中在画面左下方的江渚之地,而在右上部则以浓墨款署“李鹤筹写于津沽”,起到了平衡画面的奇效。画面中的五只鸭子神态各异,煞是可爱,有的展翅昂首,向天鸣叫;有的梳理羽毛,安逸宁静;有的回首远眺,目光凝重;还有两只掌拨清波,竞游于江水之中。在江岸边一片青草的衬托下,整个画面呈现出幽雅清静的意境,展现了自然生灵的生命律动,充满着诗情画意。而画面右下方仅有寥寥几笔画出水波,其上方则空无一物,使人不禁涌起“怅寥廓”的情愫,真所谓:“江海游空阔,池塘啄细微;红兰白蘋渚,春暖刷毛衣。”此图在表现技法上,笔墨浓淡兼施,笔法遒劲爽利,极具书法意味。尤其在鸭子羽毛的绘制上,画家根据翎毛颜色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丝毛技法:棕色和黑色部分细细丝染,灰色部分略微丝毛,而白色部分则不施笔墨,显得巧妙灵动、意趣别具。
柳塘翠鸟图
又如《柳塘翠鸟图》,画面构成极为简约,仅有一丛随风摇曳的柳叶和一只停栖在柳树枯枝上的翠鸟,还有几片淡淡的浮萍,然而高度概括的构图取材却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这正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审美特征。如果说西洋绘画“工细求酷肖”,那么传统文人画“以简贵为尚”,正如明末清初画家程正揆所言:“画不难为繁,难于用减。减之力更大于繁,非以境减,减以笔,所谓弄一车兵器不若寸铁杀人者也。”此图在笔墨技法上,工写兼具,恰到好处。位于画面中心的翠鸟是作品表现主体,它伫望柳塘浮萍,凝神静气,意韵十足。画家用细腻的笔法精心绘制翠鸟,尤其眼部的刻画更是精妙入微,鸟身羽毛红色、蓝色、绿色和黑色相间,和谐相融,艳而不俗。画家用恣意的笔触描绘柳叶和树枝,枝干古朴苍劲,枝条从容飘逸,柳叶顺势低垂,看似笔笔随意,实则处处见功夫,充分体现了画家深厚的传统花鸟画艺术造诣和笔墨功夫。
李鹤筹小写意花鸟画集多种表现技法于一图。禽鸟往往采用较为细腻的绘制方法,眼部和喙部用笔极为精致,而丝毛则根据画面需要,有的如大写意般粗略简单,有的则近乎两宋院体花鸟画般工致细腻,将禽鸟翎毛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八哥柳叶图》,图中八哥毛茸茸的,极具质感。李鹤筹绘制八哥堪称一绝,“用多年收藏的精制油烟好墨细研,以小红毛细小之笔,披开笔锋,层层丝毛,由淡渐浓,少则五遍六遍,直到画出墨色的光亮、滋润,画出羽毛的浑厚毛绒质感为止”(李智纲语)。
八哥柳叶图
李鹤筹小写意花鸟画中的花卉尤其是枝叶,大多使用写意笔法,干净利落,甚至采用大写意笔法,笔墨随性,恣意纵横。譬如年绘制于天津的《葡萄太平图》,图中用小写意笔法绘制了两只太平鸟,一上一下,停栖于葡萄藤上,互相张望,神情调皮。画家用饱蘸水墨的毛笔,以浓淡不一的大块墨色挥写叶子,笔墨酣畅,浑然一体,将自己的情感畅快淋漓地诉诸笔端。
没骨花鸟画
没骨花鸟画是李鹤筹花鸟画中最能体现其兼容中西绘画特色的部分。
李鹤筹早年临习津门花鸟画家张兆祥的作品。张兆祥通晓诗文书画,擅长花卉禽鸟,写生时常常借鉴西洋照相技术,用取景框选景物以助构图,并将西洋绘画的写实方法和中国传统没骨技法熔为一炉。从传世的李鹤筹花鸟画佳作可知,张兆祥的花鸟画以及西洋绘画,对李鹤筹没骨花鸟画的影响是极深的。
没骨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用墨线勾勒轮廓,直接用墨和色来表现物象,摆脱了轮廓线的约束,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画家的创作自由。北宋徐崇嗣综合前人技法,始创没骨法,从此没骨法成为传统花鸟画的一种重要模式。明清时期,没骨法经过孙隆和恽南田的进一步发展,愈加成熟。尤其是恽南田善用独创的点染之法,以及水、墨色兼用的色染水晕之法,所表现的物象鲜活水润,形神兼备,成为诸多近现代花鸟画家效法的范式,李鹤筹亦在其中。
在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学习期间,李鹤筹就精心研习恽南田的没骨画法,并结合自己写生所得,糅合西洋绘画的写实技法,形成了独特的没骨花鸟画艺术风格。
没骨花鸟画是李鹤筹花鸟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李鹤筹花鸟画教学的重要内容,早在李鹤筹从教初期就培养了许多擅长没骨画的花鸟画家。
著名花鸟画家钟质夫在北京湖社画会学习时就师从李鹤筹,精研工笔花鸟画和没骨花鸟画,深得李鹤筹没骨法之精髓,后成为现当代中国没骨画大家。
笔者曾见钟质夫绘制的《为故园茄子写照图》和《向日葵图》,其构图、笔墨和敷色均有李鹤筹没骨法的影子。李鹤筹的另一位学生、著名画家兼学者李智纲这样描述李鹤筹的没骨花鸟画教学:“李先生常在课堂上做没骨花卉表演,学生手中有什么纸就用什么纸,生宣、熟宣、绢,都能熟练地掌握,提笔濡墨,镇定自如,信手拈来,干净利落。完全是多年练就的过硬功夫。他画花卉用没骨法,设色滋润淡雅,先蘸白粉,再调颜色,一笔下去变化微妙,再注水注粉,使花瓣玲珑剔透,如含朝露,鲜活水灵。”
从传世的李鹤筹没骨花鸟画观之,李智纲所言没有任何文饰的成分。
年荣宝斋出版社系统整理所藏历代名家名作,出版了《荣宝斋藏册页》丛书,《李鹤筹没骨花卉册》即为该丛书之一。该画册收录了李鹤筹多幅没骨花鸟画作品,幅幅俱是堪为后世画家摹写的精品范例。譬如《月季图》,画家采用唐代边鸾创造的折枝构图模式,仅取花卉一段折枝,上不着天,下不沾地,画面也只有一朵月季花和一个待放的花苞。但是,画家却将月季花最有艺术性的部分,通过没骨形式集中明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花朵似美人回眸,花瓣层层叠叠,用笔严谨精细、工致俊逸。
月季图
李鹤筹是制作中国画颜料的专家,曾应荣宝斋之邀从事石青和石绿的制色工作,并在《中国画》专刊上发表相关学术文章。故而此图敷色艳丽湿润,娇嫩欲滴,实不足为奇。而图中叶子的绘制,则较为写意,画家先用色墨画出大体形状,干后勾写叶脉,起笔、收笔极具书法韵味,笔笔讲究,足见画家的书法功力。笔墨技法上,《月季图》与恽南田没骨画所不同的是,在呈现传统没骨法独特风貌的同时,借鉴西洋绘画写实技法,使月季花更具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
值得一提的是,李鹤筹的花鸟画创作技能是多方面的。除了擅长小写意花鸟画和没骨花鸟画外,李鹤筹的工笔院体花鸟画造诣也极为高深。《李鹤筹没骨花卉册》中的《向日葵图》,就是采用传统的双钩法绘制而成的,线条遒劲有力,敷色端庄雅丽,有着极其浓郁的“黄家富贵”意蕴。
著名画家兼学者李智纲曾不无悲情地说:“他(李鹤筹)一生卓越的艺术成就,可以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不出版,不宣传,不卖画,因此,既少名,也无利,生前不见画册,死后无人搞遗作展览,连美术家人名大辞典的简介,也找不到,对于一位有成就的画家,不能不给后人留下遗憾与无奈。”然而,历史终究是公允的,它必将弥补这种遗憾与无奈。
虽然李鹤筹生前没有自我宣传,甘愿默默无闻地耕耘在京津花鸟画坛,但后人不会让李鹤筹及其花鸟画艺术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这就是我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探索李鹤筹花鸟画基本风貌和审美意趣的价值所在。(附图为李鹤筹作品)文/周忠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