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虎猛将十三太保李存孝
山西灵丘当地,关于“十三太保”李存孝故事流传甚久,对其武功的谈论更是人们口头经久不衰的话题。
关于李存孝其人
李存孝,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非凡,勇猛过人。
《新五代史·义儿传》之所以称李存孝为“代州飞狐人”,即今河北涞源县人,但涞源县志既无文字记载,又无民间传说,疑与“飞狐道”混淆。
试想,如此出名的历史人物,地方县志不能不记载,反而是邻近的灵丘县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史料记载,按照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之原则,当属灵丘人无疑。
据载北魏时,北魏政府从大同向中原修过一条国道,在灵丘一段称为“灵丘道”,在唐代“灵丘道”又称为“飞狐道”,而清康熙《灵丘县志》亦记载“后唐李存孝,邑人”。
另据孤本元明杂剧《飞虎峪存孝打虎》所叙沙陀李克用因受命剿灭黄巢,在雁门关夜梦为一只飞虎咬伤,此梦兆应得一员猛将。
越日在围猎时,见一青年单身杀虎,乃邓大户的放羊娃安敬思。李存孝故里灵丘县武灵镇庄头村第一大姓亦为邓姓,这绝非凭空所造。另村中戏台对面供奉之人就是李存孝,而其他地方则无此种现象,显然是当地人对其威名的一种高度敬仰,渐而形成的地方人格崇拜。
另县城东魁见村小学附近有其故里碑,灵丘县城魁见村内,存有明代和清代树立的两通李存孝故里碑,碑文均为“护国勇南公太保大将军沁州王李存孝故里”字样,从地方志的多处记载、民间传说以及众多遗址考证,李存孝应为灵丘人。
有关李存孝其武
我们知道,在冷兵器时代,打仗除了依靠武术技巧外,个人体力至关重要。两者兼备方能在战场上持久作战。李存孝武艺惊人,每战必胜,赢得了“王不过霸,将不过李”的美誉。
1.力气巨大
李存孝儿童时期就力大无比。
现在庄头村尚有当年李存孝掷虎的涧沟,被人们起名为“掷虎涧”,它应证了这样一件历史事实。
据清《灵丘县志·忠义》记载,李存孝“童时牧羊大涧前,值晋王李克用围猎得虎,争相逐射过景思侧,景思恐噬羊乃徒于搏杀,隔涧掷还,一军皆惊,晋王异而收为养子,赐姓李名存孝,出入军中多立奇功”。
至此,李存孝跟随晋王走上一条建功立业的道路。
《旧五代史·唐书列传五·李存孝传》中记载:“及壮,便骑射,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武皇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新唐书》中记载:“存孝,飞狐人,所谓安敬思者,善骑射,攻葛从周,败张浚、韩建,数有奇功。”可见其善于骑射,骁勇善战,战功卓著。
上述材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无论是大涧、猫儿山、古城都是存孝故里庄头附近区域,而故事围绕这一区域展开必然有一定合理性。
总之,李存孝是一个力大无比的人。
2.善使兵器
《旧五代史》:“存孝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坐槊,仆人以二骑从,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楇,挺身陷阵,万人辟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
史料原文所描述猛将李存孝所用主战长兵就有槊,形状似矛,是骑兵用的重兵器,可用于刺、挑、扫、削。最早的槊出现于汉朝,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发展迅速,尺寸比宋以后的枪要长。
在宋《薛居正》所著《旧五代史》中有“存孝激励部众,舞槊先登,一战败之,获马千匹,生擒季筠于军中。梁骁将邓季筠引军出战,存孝舞槊擒之,李谠败走,追击至马牢关。”
李存孝作为一个英勇的历史人物而扬名千秋,关于他的事迹,正史中记载很少,但在当地人口中却是不胜枚举,其中谈及最多的就是他神奇的武功,从侧面反映了当地人的尚武观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