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沧桑话保定中澎湃在线

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弘扬历史文化讲述长城故事”

登上长城,才能真正体会古人据险以守的智慧。

冬日的紫荆关长城显得越发苍劲,虽不如当年严整,仍不失威武气势。指着大城套小城、酷似一朵梅花形状的关城,易县文保所所长李连柱语气豪迈:“紫荆关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明长城九大名关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是兵家必争之地,曾经历大小战斗多次。”

顺着李连柱的目光远远望去,流动在山脊上的长城墙体,按照山体的走势变换着节奏,呈现出优美的曲线变化,墙体高低宽窄随地形的险要形势而异,山高地险处的墙体相对低窄,平地要冲之处墙体则高大宽阔,墙体与关堡、隘口、烽火台等军事防御设施一起,共同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这,正是明长城的显著特征。

横亘于中国北方辽阔地域的明长城,是举世公认的古代世界规模最大、持续修筑时间最长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国封建社会工程技术水平和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集中体现。在保定境内,巍峨雄伟的明长城绵延长达公里,至今仍保存着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雄关要塞。

涞源白石口长城。孟海英摄吴战平王栋摄涞源碾子沟长城。孟海英摄

“明王朝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御能力,在万里长城的主线之内,还在北京西北部、保定和山西境内修筑了一条与之相连的内长城,构成守卫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而重中之重的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更是有两关地处保定境内。”河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文龙寥寥数语,道破保定明长城至关重要的军事价值及战略地位。

经过无数次的实地走访和考证,考古学出身的李文龙教授终于掌握了保定明长城的基本情况。保定明长城史称内长城,明朝时叫做“次边”,当时属于真保镇管辖(总兵驻保定,管辖的长城全长公里,北起紫荆关,经倒马关、龙泉关、娘子关、南至故关)。长城由张家口市涿鹿县马水口南入涞水县,大部分地段以山为险未筑墙。长城向西南入涞源县,沿东北向西南走向横跨涞源县全境,入山西省灵丘县,由灵丘县再入阜平县(明朝属真定府,今属保定),南转西抵吴王口。由此分为两支:一支向西北又入灵丘县;一支向西南沿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南行,进入灵寿县、平山县、井陉县。保定明长城一是有边墙的,沿涞源县东北而走;一是无边墙而以数所关口、楼台相连的,自涞源县西南端至阜平县境内,均为石砌。长城墙体总长约公里,关城26座、敌台座、烽火台座,著名关隘有紫荆关、倒马关和龙泉关。

虽然历经战火硝烟及数百年的风雨剥蚀,很多地方已经坍塌,长城的砖石结构、敌台等更是所剩不多,但看那陡峭的山脊上用巨大石块砌成的墙体,依然可以想见当初的雄伟与坚固。

因地形、用险制塞的保定明长城,历来战事频仍。李文龙讲述,明清时期,保定长城沿线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插箭岭、乌龙沟、浮图峪等重要关隘为守卫京师而多次发生战事。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长城沿线更是八路军和日寇反复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虽然在现代战争条件下,长城防御功能减弱了,但是各大关口都属于交通要塞,战略意义重大。八路军在长城内外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留下长城抗战的铁血烙印,“大龙华战役”“黄土岭战役”“东团堡战役”“雁宿崖战役”等著名战事都发生于此。其中,9年的“黄土岭战役”歼敌余人,并击毙日军素有“名将之花”之称的中将指挥官阿部规秀,创造了我军抗战史上的辉煌战例,在当时极大地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信心。

蓝天白云下,雄关文脉长。古长城沧桑古朴,残旧的墙壁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狼烟滚滚。脚下的台阶并不平整,风吹雨打的痕迹依稀可见。每一级台阶都记录着战火纷飞与硝烟弥漫的岁月,越过古地图中那些残缺不全的墨迹,在这里,我们与真实的长城相遇。

(本期历史文化顾问:河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教授李文龙;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吴蔚)

“城市这台运作中的机器

怎么能少了我们这群零部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30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