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长城的概念和范围
大同长城的概念和范围
《文物世界》年05期刘媛
万里长城是宝贵的世界遗产,大同长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好大同长城,既是当今时代对社会各界的迫切要求,又是未来发展给大同人民的宝贵机遇。为做好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对大同长城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首先需要界定“大同长城”这一基本概念及其准确范围。
一、科学确定大同长城的概念
和范围,为保护提供依据,为利用设置底线
(一)明确概念是确定范围的前提,更是保护和开发利用大同长城各项社会工作的必备基础。
“大同长城”的概念尚未科学确定,首先是因为“长城”这一概念尚缺乏科学界定。“长城有时指个别具有防御功能的墙体,有时指以较长墙体为主的纵深防御体系,有时指具有与墙体一样防御功能的某些其它构筑,有时则泛指几乎中国古代一切被论及的防御工程。长城一词内涵和适用范围的不确定性,不仅反映了长城研究者对长城名词使用上的不严格,也影响了对长城的深化研究。”(董耀会接受年中国长城新闻采访团语)。
长城的概念尚未能科学界定,或者说还没有公认的概念,是由长城自身的丰富性所决定的。近年来,对长城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历史军事的范畴,而是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乃至长城沿线的水文、地质、农业、交通等多个学科领域,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由于人们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原本就不甚明了的长城概念,如何科学界定就越发棘手,尤其难于得到公认,进而导致了各领域的研究者、工作者自行其是的局面。
(二)不弄清楚范围就难以开展科学研究,更谈不上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大同长城。
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而展开,而要科学地研究,前提就是要搞清楚研究范围。大同长城最早是什么时期兴建,时间跨度多久?有形的文物遗存有哪些,无形的文化遗存有哪些?研究侧重点在哪个时期?如此等等问题。如果连时间范围也没有弄清楚,自然谈不上能够科学地研究。
从保护的角度来说,起码是需要以空间范围界定作为工作依据。虽然有国家的《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等作为长城文物保护依据,但是,在具体执行时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之一,是空间范围模糊导致的歧义纷呈。例如,作为省界的边墙两侧的墩台,其作为文物的保护归哪里管,是什么级别,保护范围该划多大等,这些工作是非常具体而要求范围清晰的,但作为工作基础的这类范围划定工作却仍然较为薄弱,这就直接影响了大同长城文物的有效保护。
从合理利用的角度上看,大同长城内容范围界定的工作更是迫切。例如,目前对大同长城进行利用的主要方式是旅游开发,国家法律法规对长城作为特殊文物的旅游开发有诸多前提要求和限制,但由于概念不清、范围不明,对长城沿线由城、堡衍生的诸多古村落一旦未能纳入文物保护体系而盲目开发,开发者很容易触及法律底限而违法甚至犯罪。
(三)要科学确定大同长城的范围,必须从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所需出发进行研究。
要科学确定大同长城的范围,必须从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所需要的各方面、各层次进行全面、系统、具体的分析研究。
研究如何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大同长城,需要从大同长城自身特殊实践入手,既要解决长城合理利用的迫切性与相关理论研究的匮乏性之间的矛盾,又需要科学处理长城地域分布广泛性与长城文物保护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要把法律规定、学术规范、科学规律与实务可行性结合起来,预先、系统、准确地揭示大同长城的保护与利用应秉承的思路、途径、要点、方式与方法。不能全面支撑有效保护或者不能科学指导合理利用的研究,自然是不科学因而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的。
二、"大同长城"的时间范围∶主体在9个时期,绵延达多年
(一)大同长城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与整个中国长城"自始至终"共存。
有关资料中,最早的长城是公元年的楚长城吗,但是这一说法有争议,比较公认的是战国时期诸国修筑的长城。
战国时期,今大同市的南部首先修有中山长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也就是公元前年"中山筑长城",罗哲文在其专著《长城》中指出∶"中山长城的地理位置在中山国的西南部与赵、晋交界处……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纵贯恒山、从太行山南下。"据此,此段长城当经过大同的灵丘县南部等。当然,这些遗迹的确认,还有待考古发现。
与统一时期的其他国家一样,战国时期的赵国也把修筑长城作为强化边境防务的重要手段。《史记·赵世家》记载∶(肃侯)"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赵肃侯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年左右,修筑了南北两道长城,其中北线长城"位置大致在飞狐口、雁门关一线"因,也就是说,应该在今大同市的灵丘县、广灵县一带。
除了赵肃侯所修的南北两道长城外,赵武灵王在公元前年左右也修了一道长城,根据《水经注》唯的一些记载,推测应在今大同市以北的内蒙古南部地区,其东端经过大同市最北端的天镇县进入河北宣化境。高凤山在其著述《赵武灵王与大同》④第四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记载,证明在今大同市境内南部和北部,曾修筑有上述两道赵长城。从公元前4世纪的中山长城开始,至少到公元18世纪结束,大同的长城建筑史延续了多年,与整个中国的长城建筑史相始终。
(二)大同地区至少有9个时期10个政权的长城遗迹,最晚是清朝。
继战国时期之后,又有秦、汉、北魏、北齐、隋、金、明、清8个时期先后在大同地区修筑或修缮长城。
"清长城"的提出,始见于姚剑年《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一)》,但是目前相当多的人并不认可,更不同意将其与"明长城""秦长城"等概念相并列,但是笔者支持这个概念的提出和建立。例如,雍正中定议令"边军边民于农隙之时计工分段,合力同修"晖并置税关于各口,稽查商货出入。这说明至少到清朝雍正年间,仍然按"前朝修长城之旧制",由地方文武官员承修。有了当时历史时期的痕迹,长城无论从建筑物本体还是其功能、作用,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虽然工程规模相对明朝时期小而零散、多修缮而少新筑,但也应该以"清长城"的名义予以独立记载和研究。
(三)目前大同长城的实物遗址,现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是明长城。
中国历朝历代的长城,大致都有一定的实物遗存,而整个长城实物遗存中最丰富、最完整的是明代的长城。与全国一样,大同明长城现有的实物遗存最多、保存最完整。
对明朝而言,大同地区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尤其是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距京只有多公里的大同,直接成为京西门户。为了对抗异常严重的北部边患而迁都北京,为了拱卫北京而大修长城,尤其是大修大同长城,也就顺理成章。因大同明长城相对其他时期长城构筑最精良、规模最宏大,因此现有实物遗存最多、保存最完整。
三、"大同长城"的空间范围∶
主体在现今大同市域,涉及近邻三省市区
(一)尚须整体研究的大同长城的空间范围广泛,不宜抱残守缺。
"大同长城"既是一个现实的概念,更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概念,因此大同长城既有一个主体遗存所在的空间范围,又有一个历史文献所反映的空间范围。形成于9个时期、10个政权的大同长城,其范围绝不局限于、也无法局限于今日大同市的行政区划里,而是涉及晋、蒙、冀、京四地,形成一个范围宽广的"大同长城",这一区域北到呼和浩特,东起居庸关,西至偏关,南到雁门关。
呼和浩特是一个因大同长城而诞生的城市。明隆庆五年(年),明蒙间签署了"隆庆和议",此后大同长城沿线获得了近60年的和平。这一历史事件的关键人物是蒙古首领俺答汗和三娘子,他们在大同长城上接受了明王朝的封号"顺义王""忠顺夫人"后建立了"归化"城,就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在明朝的早期,呼和浩特所在地以及周边地区也在明版图之内,属大同所在辖区。不光研究大同明代长城,研究大同其他各时期长城也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