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考古笔记之曲回寺
(一)
香断山深少客踪,辟云净域恨千重。
尝心不现青莲宇,野老尤言天宝封。
(二)
颓祠寒谷自凄凉,沙塔残碑两大荒。
鹤去巢空遗冢在,至今野老道唐王。
在文博考古界,佛学界曲回寺一直是个不解之谜。在八十年代,曲回寺村一村民在九龙岗开山取石中,在一个石头缝里无意发现了一只陶罐,内盛金器达十五件之多,大多数是耳环、插花等女性头饰之物,工艺极为精湛,后经专家鉴定,是唐代宫禁之物,非民间所拥有。
就在这些金器被发现的前几年,曲回寺一村民在挖地窖时,曾挖出几尊石佛造像,当地人出于对佛的虔诚并未声张,又悄悄的掩埋在远处。过后不久,曲回寺村西有佛塔自然坍塌,在巨大的塔基封土堆下,人们发现一长方形的石室,长六米,宽一点五米。封门石刻有“天宝十载”的字样。有胆大者从封顶条石的缝隙中钻入,惊奇的发现里面坐北朝南排列有序的端坐着五尊大石佛,高约1.5米,皆结跏趺坐,丰面高髻,法相庄严,栩栩如生。五尊大石佛两侧,还有许多小肋侍佛,造型各异,侧卧半仰,数量不清,后来乡人报于当地文物部门。
曲回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城南华里的三楼乡曲回寺村,曲回寺背靠九龙岗,面对闫背岭,群山环绕,特别幽静,峪河水自东向西流过,是一处山环水绕风水绝佳的宝地。曲回寺建筑早已了无踪迹,唯余石碑一通,为元代所立,年长日久,岁月斑驳,字迹大体如下:“灵丘境内有大伽蓝,名曲回寺,大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有大禅师慧感,俗姓王氏,封诏创寺,因建石塔三百零六座,其四属方隅;东至万先公之所,南接北岳,西连五台,北至唐河,充为官寺。”
现存的曲回寺遗址,为明代重建遗留。寺院已于本世纪三十年代,被日寇焚毁。就现今明代曲回寺遗址来看,为两进院,山门,左钟右鼓,中殿,大殿,配殿并有小跨院。遥想当年建寺之初,惟斯梵刹,山势崔嵬,五座道场,声振燕云,香火是何其旺盛,最壮观的当然是哪三百零六座“塔”。从目前出土的那“塔”来看,有佛像30余尊,照此计算,这里该有上万尊石佛在静静的埋在地下。而目前的曲回寺,能数上的塔仅为46座,另外座塔又在哪里呢?
有专家学者提出寺院损毁后被平圩括田所致,但笔者认为,这绝对不是主要原因。前元碑所刻“四属方隅”应该把我们的视线拉到更大的范围之内。南接北岳,西连五台,北至唐河,这样看来,在以曲回寺为中心方圆二十公里范围内,都可能有“塔”的存在,当然,最集中的是在曲回寺。如果有一天能够将三百零六座“塔”完全找到,并考古发掘,我想,其壮观不亚于陕西兵马俑。
至于唐曲回寺是如何消亡的,笔者认为一是安史之乱和二是唐武宗灭佛所致。唐开元年间,史称“开元盛世”,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太平盛世下营造大伽兰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好景不长,天宝十四载即发生了“安史之乱”,雁门关外是战乱的重灾区,这一“大伽蓝”工程停工也是不言而喻的。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此后更是“藩镇割据”,唐王朝无力在继续完成这么大的工程。也就是说,曲回寺在唐代就是半拉子工程。
如果说曲回寺在开元年间已经大部分完成,并在“安史之乱”中得以幸免于难,那么,发生在会昌五年的“唐武宗灭佛”运动,曲回寺是很难逃过灭顶之灾的。“武宗灭佛”可谓空前绝后,全国座寺院毁的毁,废的废,26万僧人蒙遭劫难。在这一大形势下,曲回寺再难做“大伽蓝”的梦。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曲回寺僧众偷偷采取了保护措施,将重要的佛像封闭保护起来。至于本文之前提到宫禁女性头饰等金器,或许是唐玄宗后妃们为营建“大伽蓝”官寺曲回寺献的爱心,上的布施吧。
图文原创:张梦章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大同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