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县以工代赈项目典型做法潇湘晨报

灵丘县境内群山林立,其中85.5%属土石山区,8%属丘陵,6.5%属平川,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说。该县自开展以工代赈工作以来,依据自然地理特点,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及农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等总体思路,在总体规划中主要分三个区域进行项目安排,形成了南部石山区五乡镇以小流域治理和基本农田建设为主、中部平川区三乡镇以农田水利工程为主、北部土石山区以流域综合治理和农田水利项目为主,乡村道路建设项目按需求安排的项目建设格局。在项目具体实施操作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模式:项目的选取方面,该县遵循“效益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抓好项目立项,打好实施基础。在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时重点落实因地制宜原则,作出详细可行的设计,确保项目可操作性。施工方面以项目乡镇为建设方开展项目建设,以受益村村委会为施工组织方具体组织实施,既利于施工监督和落实,又保证了工程中的投入和施工质量,同时也利于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参与,促进帮扶赈济。项目施工中,县以工代赈管理中心与建设单位乡政府经常深入现场监督检查,指导施工,使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和纠正,保证了施工按实施方案设计在实地的圆满落实。项目实施过程实行合同制、公示制、报账制、验收制等管理,规范了施工程序,扩大了监督范围,促进项目按程序规范施工,确保了资金足额投入和工程建设质量。同时根据上级以工代赈工作要求和实际实施中发现的问题,每年下发动态修改的《年度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管理规定和要求》用于指导工程实施,并专门印发《灵丘县以工代赈工程后期管理办法》,要求加强项目后期管理工作,确保项目效益充分发挥。通过一系列规范有序的操作,确保了各年度项目的圆满落实与效益的发挥。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全县整体脱贫奠定了发展基础。案例一:年,灵丘县面对赵北乡西沟村所处自然环境条件,为了缓解该村平地少收入少的问题,安排建设了灵丘县赵北乡西沟村以工代赈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通过改造沟道荒滩增加基本农田面积.7亩,并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项目投资万元,建设护地坝米,改滩造地.7亩。项目的建成使人受益,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当地群众通过参加工程施工建设获取劳务报酬33.3万元。

项目区原状图

项目建成后图1

项目建成后图2案例二:为了配合县政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年安排投资万元建设了灵丘县东河南镇小寨村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合小寨村移民搬迁点项目建设,对穿村而过的小寨河两岸进行了防护治理,既保证了移民搬迁点汛期居住安全,同时又美化了平型关战役遗址周边旅游环境。通过新建护村坝.5米,固定河床拦河潜坝米,保护了余人居住安全,并使当地群众通过参与施工建设获取劳务报酬27.65万元,进一步促进了该村经济稳步发展,为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出了积极贡献。

项目区原状图

项目建成后图1

项目建成后图2分享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49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