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视野岁末攻坚,青暖脱贫路青联

北京根治扁平疣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629850.html

▲深入贫困村义诊、扶贫成员合影

本刊记者王碧清

年,山西省灵丘县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自年起,全国青联先后5次走进灵丘开展慰问帮扶活动。

年岁末隆冬时节,全国青联、青科协组织的助力脱贫攻坚青年专家服务团再一次踏上这片热土,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抒写了一曲青春力量助力灵丘发展的昂扬劲歌。

在晋东北大地,全国青联委员、中青科协会员、山西各省市青联委员、山西省青科协会员代表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深入基层助力脱贫攻坚,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这场特殊的战役中贡献自己的热忱与智慧。

自年起,由青科协牵头开展的青年专家服务团活动,发挥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资源优势,尤其是青年农业、教育、医疗专家的人才智力优势,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实践中去。

此行,青联、青科协聚焦灵丘脱贫实际,开展农技培训、医疗义诊、科普讲座等一系列“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活动。北方天寒,代表们的内心却蕴有光热:他们或走进学校,为孩子们带来一场启迪智慧的科学盛宴;或踏入乡间,为村里的老人查诊病痛、送去粮食和关心;或针对当地产业发展难点,开展畜牧领域技术讲座与技能培训……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这次脱贫攻坚活动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在灵丘留下了温暖人心的坚实足迹,也洒下了破土而生的青春力量。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种子已埋下,梦想正起航……

青春建功新时代

我们使命在肩

▲结对帮扶活动现场

在灵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青联、青科协成员代表付出时间和心血从各地赶赴山西深入灵丘,精准助力当地脱贫攻坚。本篇,我们撷取此次活动中的片影光华,来感受他们青春奉献的激情与真情、使命与担当。

▲深入贫困村了解情况并结对帮扶

▲红石塄乡边台村义诊现场

医疗,人文关怀莫缺席

群山环簇下,地处龙渠沟深处的边台村,距离县城25公里,也是这次义诊的地方。走进龙渠沟有机社区,一幢幢新盖的四层姜黄色楼房整齐矗立,新修的水泥路上不时往来着搬运家具的车辆,四处可见蓬勃建设的火热场景。每一点可喜的变化都让边台村驻村第一书记高姗姗感受颇深。她说,边台村正在发展“全域旅游+有机农业”,除了有千年形成的自然溶洞、峡谷风景,还有最新农业科研成果“玉木耳”“雪莲藕”……边台村的脱贫之路,正在越拓越宽。

社区不远处的简易板房内,来自医院、医院、医院的多名青年专家将问诊区划分为泌尿科、心内科、肾内科。他们还专程带来了用于心电图、B超检测的医疗设备。

在全国青联委员、中青科协理事、医院主任医师双卫兵的介绍和引导下,义诊活动正式开启。这已经是双卫兵第11次参加青联、青科协组织的扶贫活动。从走山路到四川老乡家中诊病、为西藏孩子捐赠图书,到培训吉林农安青年医生、协调沟通石楼远程诊疗平台建设事宜……这位“元老级”青联委员见证着青联、青科协从最初以医疗帮扶为主,到如今多点开花、模式愈加成熟的扶贫发展进程。

灵丘之行前,双卫兵刚刚结束成都的培训,医院完成了手术工作,继而在暮色中,赶赴灵丘。“每一次活动,我都不想错过”,尽管疲累,他的家人依然全力支持,因为他的那份爱与担当,家人最懂。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不断拉升着灵丘骤降的气温,双卫兵脸上的倦意也很快融化在温暖的寒暄笑谈中。

义诊现场,红石塄乡四个村百余名老人纷纷向在场的大夫询问自己的不适和病症。双卫兵得知一位肩周炎患者经常服用止痛片来缓解肩膀不适时,耐心引导:“止痛药很伤胃的,我教你一套放松操,你在家中坚持做,既不用吃药,又能治疗肩周炎……”说着,他伸展双臂指导老人如何去做,一旁排队候诊的老人们也纷纷举起手臂学了起来……一位老人不会使用血压仪,双卫兵先帮老人充好电,再一一讲解如何操作。

山西省青科协副秘书长、医院副主任李亚峰在诊断一位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的老人时,多次叮嘱老人一定要进一步检查、尽早治疗;山西省青科协会员、山大一院泌尿科副主任医师高宏飞,为了和耳朵不便的老人了解具体病症,一直弓着身子问询沟通;医院医生余星燕在诊治病人时,会细心地先用手将听诊器捂暖再进行诊断……

在诊疗临近尾声、给乡亲们送药阶段,医生们严格把控赠药原则,双卫兵说:“宁可发不出去,也一定要按需分药,慎而又慎,比如维生素泡腾片,可以每人一盒,现在入冬,村民们吃蔬菜少一些,会缺乏维生素;而抗生素、止痛药只发给需要的人。”

一上午的时间很快过去,一位老大娘还热心地和医生们打招呼:“你们忙完啦,辛苦啦,谢谢!”一位老大爷问完自己的问题之后就离开了:“人多,让大家先看,医生们态度好,我的医院去检查。”

▲双医院作讲座

当天下午,双卫兵和李亚峰两位医院做了医疗讲座,任俊杰、高宏飞、余星燕教授查房知识,参加培训的医生和护士们把握住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认真地做着笔记。

这次讲座,双卫兵并未进行传统专业知识的讲授,而是以“医生的人文修养与哲学理念”为题,从更加宏观却细腻的角度着眼,更加综合性地启发医护人员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多分享和医者切身相关的人文修养知识很重要。医学并不是一门纯粹的学科,不是一个单纯的诊断,它还包括很多情感。我们熟悉的‘有时治愈、经常帮助、总是安慰’指的就是你要给病人更多关怀和安慰,我希望可以给大家普及这方面的理念。”双卫兵说道。

义诊、讲座活动很快接近尾声,双卫兵建议,在未来医院进行帮扶,持续开展更多针对老年病、慢性病的健康宣教,“一个长远的健康保障机制、一个合理规划的治疗途径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启蒙,智扶未来一代

眼前这位风度儒雅的学者名叫王猛。他是中青科协理事、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和地理研究所工程师,用脚步丈量地球山河、探寻大地奥秘;他也是世界青年地球科学联盟主席,积极往返世界各地,畅通跨国界学者交流;他还担任“一带一路”青年科技论坛秘书长,关切极端气候变化、食品和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是多个国际组织中名副其实的青年领袖。但在灵丘,他就是一个给孩子们讲述科学故事、普及科学知识的大哥哥。

根据活动安排,王猛走进灵丘二中,为这里的初中生开展了一场地球知识领域的科普讲座。在从北京赶赴灵丘的路上,他和一同前来灵丘扶贫的青年专家相谈甚欢,从钾盐矿谈到世界科技论坛……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对于科学的热情令人印象深刻。其实,科普就在你我身边。

▲青年专家服务团教育专家为灵丘县二中学生作科普讲座

王猛坦言,这是他第一次和中学生分享地球科学知识。之前的交流活动,受众大多为国内外专家,用语更加学术,为了准备好《认识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科普内容,他与主办方多次沟通,在课件排版、素材选择等方面设计了更为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演讲内容。

在讲座中,王猛从宇宙起源讲起,为同学们揭开地球科学的神秘面纱。随后,他还分享了中外地质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状态,以及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科学家能够在国际舞台发声并被接受和认可……现场多张PPT,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学生们听到会心之处,纷纷鼓掌,许多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自己的听课感悟。

王猛讲了这样一个事例,美国地质学家哈里森·施密特是第12个登上月球的人,他的成绩却被评价为“前11个人成绩的总和”,为什么呢?因为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宇航员,还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哈里森·施密特先后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地质学学士学位、哈佛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作为12位登月者中唯一一位科学家,他开展了一系列地质科考……看着学生们新奇的眼神,王猛鼓励大家,掌握一门专业的科学技术就意味着拥有一把拥抱未来更多可能性的钥匙。

“现阶段,学校的教学设施等硬件条件已经得到改善,不过,在教育、教学、师资等软实力方面,依然任重道远”,灵丘二中的一位地理教师在听完讲座之后,感慨良多。王猛留下了演讲资料和联系方式,他表示,希望在未来能给灵丘的孩子们分享更多的前沿科学知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不仅仅是来扶贫的,更是来扶智的。老一辈科学家也都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这次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至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孩子们埋下一枚科学启蒙的种子。”王猛说。

▲徐颖在灵丘县一中作讲座

仰望星空,青春因奋斗而闪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高度重视科学普及,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技术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一以贯之的思想理念。众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在致力于科研工作之外,也已经踏上科普推广之路。

灵丘一中,“北斗女神”徐颖的出现,在现场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在“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主题报告会上,中青科协理事、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导航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徐颖作了《北斗与青稞的成长之路》励志讲座。

“我们判断手机上是否有北斗系统,它和用哪个地图导航软件是没有关系的,这取决于你手机里的芯片……大家可以试着通过软件找一下,在灵丘一中可以搜到多少颗北斗卫星?”徐颖深入浅出地讲述着“北斗”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

她从古人依靠“天狼星”辨别方向,谈到北斗系统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国南海70%的渔民都装了北斗、生活在无人区的藏羚羊可以通过“北斗”项圈获得跟踪与保护、智能驾考与森林救火中精准定位……听着“北斗”在国计民生方方面面中有如此“威力”,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兴奋与光彩。

报告会上,徐颖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理念,讲述了新时代科学家的使命和精神。“大家也许有思维定势,比如科学家的形象就是精神矍铄、穿着中山服的老人,口袋里一定要有一支笔;或者另一种来自美国大片的印象——好看又时尚,每天做的事情不是拯救地球就是毁灭地球……科研是一个神圣但不应该是被过分神圣化的工作。”学生们在阵阵笑声中对科学有了新的认识。

徐颖还结合自身的“青稞”之路,剖析社会对于男性、女性在科研工作等方面的固有定位,提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而“科研就是在不断地问为什么,并且在不断地解决为什么,再问新一轮为什么这样一个过程”。

徐颖讲到,“求实、创新、严谨”的科研精神对于未来任何工作岗位都是重要的价值指引,值得年轻一代发扬和继承,“科学精神体现在各行各业”。

活动结束不久后,灵丘一中一名学生向她发来微博私信,在表达感激之情之余,心间的一朵科研之花悄然绽放——他希望可以在未来报考徐颖的研究生,而这也许正是科学普及中最为动人的一幕。

从以上代表们的分享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青年人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50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