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三管齐下巩固脱贫成果
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如何巩固好脱贫战果?位于塞北大地的大同市,因地制宜探索开展三大举措保障脱贫成色、巩固脱贫成果。
目前,大同市云州、阳高、灵丘等6个贫困县已全部摘帽,全市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村个,31.14万贫困人口退出。贫困发生率由年的18.36%降到去年底的0.3%。到今年5月底,全市剩余户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元。识别准确率、退出准确率均为%,群众满意度达99%以上。
发展产业有牵引
“我每年只要多半年的劳作,纯收入就能有3万元以上。”大同市浑源县千佛岭乡温庄村芪农穆四种植了20亩黄芪,他给记者算了一笔黄芪增收细账:最初的种植成本每亩为元,每亩可生产鲜芪公斤,每年采刨2-3亩,采刨时把未成材的留下,一边继续成长一边产籽繁衍,基本步入了“野生天养”的历史生长规律。
“黄茋、黄花、黄小米”三黄产业已经成为大同市“一区一业”“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其中,大同黄花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进入盛产期的10万亩,年产值达9亿元,带动3.25万户贫困群众增收。
此外,大同市重点打造以设施蔬菜、杏果、全产业链生猪养殖、旱作农业4个产业为主导,黄花、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光伏产业等N个产业相辅相成的“4+N”扶贫产业体系,为农民织牢收入保障网。同时,相继配套出台土地流转、资金扶持、技术服务、招商引资等一系列产业发展利好政策。
近两年,大同市县两级财政先后投资34.5亿元,发展特色产业大项目29个,带动贫困人口13.8万人增收。
大同市灵丘县独峪乡张家湾村,工作人员正在向村民推荐就业岗位
持续增收有保障
“这两年,通过土地流转金、在合作社打工和合作社分红股金,每年收入3万多元。”大同市云州区峰峪乡徐家堡村黄花种植户徐尚禄告诉记者。
老徐高兴之余有些不安,担心脱贫后不再享受扶贫政策带来的红利。《脱贫户返贫监测预警干预实施办法(试行)》的出台和实施,健全了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险保障机制。彻底打消了贫困户的顾虑,为他们吃上一剂定心丸。
办法明确,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0元、有返贫风险的脱贫监测人口、有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三类人群”为重点对象,实行常态化动态管理和返贫监测预警工作”,为防止因病、因学、因意外返贫给出预警方案。
此外,大同市重点针对贫困县退出14项指标、考核巡视等10个方面以及疫情影响共“10+1”类问题,全部按照“十大清零行动”动态管理办法,对巡查中发现的返贫致贫问题,做到及时帮扶、及时监管,以确保全市1.44万脱贫不稳和边缘贫困群体不发生大的返贫致贫问题。
大同市灵丘县曲回寺村,扶贫队员向村民解读外出务工信息
提升技能有本领
45岁的王四花,是天镇县三十里铺乡三十里铺村人,因家庭变故导致生活困难。去年5月底,她了解到政府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后,重新捡起自己喜欢的缝纫,成为天镇县年全民技能培训第期的学员。她从一名普通的机工做起,逐步升为县里一家服装厂的组长、代理厂长,月收入多元。
王四花所在的天镇县,今年已向北京、天津、太原等地成功输出劳动力余人,人均年收入3.5万元,创造劳务收入2亿元,带动1万多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近年来,大同市积极做好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开拓省内、外两个市场,针对贫困群众中仍未就业的2万多人,通过人人培训、个个持证,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1人就业。此外,大同发展“炕头经济”“居家经济”,打造了“天镇保姆”“浑源搓澡工”“灵丘阿姨帮”等知名劳务品牌。
统计数据显示,大同市近两年来已开发公益岗位个,现安置人,其中贫困劳动力人。近三年来,全市共组织专场招聘会41场,免费服务贫困人口人,跨地区组织劳务输出贫困人口人。
责任编辑:付明丽
作者:通讯员马静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