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点绿成金车河模式成扶贫范本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出门看松涛林海,站定听鸟语花香,脚下还有大片的薰衣草、油菜花,成群的蝴蝶、蜜蜂在花海上追逐嬉闹……以前的车河人,守着这样令人向往的田园美景,却被穷日子压得抬不起头,根本无心欣赏。如今,凭借自然生态资源优势,通过“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车河的绿水青山,终于变成看得见的金山银山。

如今的车河处处都是美景

6月27日,从大同市灵丘县城向东南沿省道行驶,平展的柏油公路一直延伸到红石塄乡车河有机社区。进入社区,65栋二层别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有机杂粮、有机蔬菜、有机鸡、有机青背山羊应有尽有,柏油路、天然气管道、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完备。虽是大山深处,车河却丝毫没有落后之感,反而充满现代气息。

车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春介绍车河旧貌

“村里的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如果不告诉你们,谁能想到前几年这里还是个穷沟沟?”在社区展示中心,车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春指着墙上的照片说,“破房、陋锅、烟灶火,这就是以前的车河。”

车河的油菜花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车河包括上车河与下车河两个行政村,和大部分深山村落一样,种地、采药、养羊成为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元,住的土房90%以上是危房。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留不住人,原本多人的车河最少的时候只剩下五十来户常住村里,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就有32户77人。”当年村里的状况,让王春愁得整晚整晚睡不着觉。

转机出现在3年。当年开始,灵丘县立足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把有机农业作为经济转型的战略支柱产业来抓,由中国农业大学主持编制的《灵丘有机农业园区实施规划(3—)》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规划面积平方公里,包括全县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南山地区1镇4乡81个行政村。因山好、水好、空气好,气候环境适宜,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上、下车河村被作为试点先行成立车河有机社区。

65栋二层别墅依山而建

随后,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8亿元,对车河村27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整体改造。原先散落各处的20多个居民点,被整合为密集的社区,65套平方米的二层新型农居作为安置房,精装之后免费供给长年在村的村民居住。

“原来得担水、背柴,住到新房子里打着煤气就能做饭,连窗帘、抽油烟机都给我们安装好了,政府出了好政策,我们有好福气啊!”63岁的张翠连前几年因病落下残疾,丈夫又有脑梗,一家人仅仅靠在县城打工的儿子维持生计。村里开始改造后,张翠连跟老伴儿免费分到一套房。说话间隙,看到家里养的三角梅落了几瓣在地上,张翠连立马拿起笤帚打扫干净,现在的好生活,大家都格外珍惜。

车河居民在有机菜地劳作

“输血”更要“造血”,车河社区成立了全部村民参加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将其作为经营主体,与帮扶企业组建了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在确保农民不离地、不失地、不失业、不失居、保增收的前提下,村民将亩承包地的经营权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再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开发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开发公司前3年每亩每年支付社员土地流转金元,此后每隔3年递增5%。开发公司利用流转的土地以及绿色山林资源开展有机种植、养殖等项目,村民可以优先务工,项目盈利后合作社可获得30%的分红,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仅仅一年时间,车河社区人均纯收入就达到1.5万元,32户77名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车河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我在公司后勤上工作,媳妇儿在有机餐厅当服务员,一年光工资就能挣八九万块钱,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上车河的曹平原和妻子马小女在外打了十几年工,虽然城市里工资不低,但开销也大,一年下来攒不下多少钱。“现在村里发展得好,家门口就能挣钱,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呢。”

民俗博物馆已投入使用

短短几年,车河种植有机杂粮和蔬菜亩,养殖有机鸡3万只、有机青背山羊0只,其中,鸡蛋、谷子、黍子、水稻和玉米已取得有机认证。发展有机农业种植、养殖的同时,车河依托丰富的牧场、峡谷、山地、溪流等自然景观,打造以度假养生、田园休闲等为主的山水田园度假区。目前,集探险、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梦幽谷”旅游项目开门迎客,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在这里亲近大自然;承载着传统生活习俗、夹带着淳朴灵丘腔调和韵味的民俗博物馆也已投入使用,让人们“看得见乡愁”。

在去年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山西灵丘村级有机农业扶贫模式”作为典型案例在“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上进行了展示,并以车河有机农业社区建设为例在论坛现场作了交流发言。而连续举办的五届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更让“车河模式”成为远近闻名的“扶贫范本”。

车河居民的二楼民宿正准备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

“有了人,连块石头都值钱;没有人,房子再好也不顶用。”二十年前,为了生计走出大山的王春放不下车河,离开了挣钱多的煤矿回到家乡;二十年后,随着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一个又一个生在车河、长在车河的“王春”归来,在美丽乡村实现脱贫致富。面对未来,王春信心满满:“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正陆续回来,各地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的二楼正准备当做民宿,快的话下个月就能开张,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

山西新闻网记者郗涛郝亚红焦晋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73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