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景观看灵丘,灵丘美景邓峰寺彬彬醉爱
九景
塔井山奇觉山寺
白马刨泉白马寺
松柏不乱邓峰寺
毛驴驮水黄台寺
早种晚收禅庵寺
钟鼓倒吊大云寺
一树双影双峰寺
滴水成钟龙泉寺
有影无踪天堂寺
十八拗
糟里没酒喝,梭里没布穿
水芦不撑船,门头在水面
驮水不驮水,古之河长驮水
三山不在山,荞麦川尽在山
城西有个东河南,城东有个西马圈
北面有个南兑沟,南面有个上北泉
小寨不算小,大地不显眼
长城没有城,下关不是关
大黄岭出白土,烟熏崖不见炭
上面这段脍炙人口的诗句并非单纯地描景写文,它用押韵对称的语言真实汇集了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的景点及景点特色。今天小编为各位读者朋友着重介绍一下具有宗教特色的“松柏不乱邓峰寺”。
邓峰寺,位于山西省灵丘县白崖台乡烟云崖村东3里处,距县城25公里,四面环山,南松北柏,当地人称为“松柏不乱邓峰寺”。经过多年的不断修建,近期将举行盛大开光仪式,恭迎各位善男信女同沾法喜,共沐佛恩!
邓峰寺现存修建邓峰寺的碑五通。据碑记载,邓峰寺创造年代不详,辽代扩建,明嘉靖、清嘉庆十七年()、道光八年()、年(民国16年)曾先后重修。寺坐西朝东,分上、下两院,位差较大,以12级台阶连接。东西长43.5米,南北宽20.9米。内有大殿3间。北配殿、朵殿、钟鼓楼、禅房、山门、角门俱全。年以后,陆续倒塌。近些年来又陆续重建修葺。
关于邓峰寺的传说民间有许多版本,汇集起来如下:
传说一
在很早很早以前,这儿灵丘县邓峰寺的山上没草没树,是光秃秃的,每下大雨山洪就会暴发。山沟里住着的人家经常受到侵害。有一天晚上,突然又下起雷阵倾盆大雨,山上的水汇集流到下面的沟里,沟里住着的那几十户人家眼看就会被洪水淹没。人们急得呼天喊叫。
正在这时,高山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神童,左右手内各持一把利剑,挥舞跳动。他把宝剑朝沟下一指,沟底立即出现了一座寺院,漂浮在水面上。濒临危亡的人们全部被洪水冲进了寺院,全部得救了。
又见那神童用左手提剑一挥,左边的山上立刻长满了松树;用右手提剑一挥,右边的山上立刻长满了高大的柏树。
这时,打了一个震耳的大雷,闪了一道明亮的电光。雷声闪电过后,神童也不见了。雷雨也就停止了。从此以后,由于山上长满了松柏树,沟下村里的人再没受过山洪暴发的侵害。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神童的救命之恩,遂在此建起一座寺院,起名松柏不乱邓峰寺。
传说二
话说禅庵寺的老和尚,佛祖开眼,福从天降,无意中竟得到一个聚宝盆,被官府上的人知道了,准备巧取豪夺。为保住聚宝盆,老和尚只身出走,带着宝物直奔邓峰寺而来。一路上提心吊胆,躲躲闪闪,专捡小道荒径而行,总算没出什么差错。
来到邓峰寺,已是天色将晚,只见夕阳刚刚隐下西山,余辉如血,铺霞西山,又溅射上天空的云彩,成为火烧云,云上的光折射至东山坡上,也是一坡殷红,形成西山、天空、东山三方都是浓重的鲜红色彩,景色蔚为壮观。
老和尚知道自己碰巧看到了邓峰寺的一大奇景--日落三红,但他无心欣赏,走进松柏树林里,在两株松柏树中间挖了个坑,把宝盆埋好,又在这两棵树上各拴了一根红头绳,作为标记,然后才放心走出树林,进了寺院。吃过晚饭,和邓峰寺的和尚谈一些打经念佛的事情,就早早安歇了。
但心中有事,他一夜睡得不安稳,第二天清早起来,想这里也未必安全,就悄悄出了寺门,去取宝盆准备远走他处。可是一出来,老和尚被眼前的景观惊呆了:只见原是松柏相间生长的森林,一夜间却变成了一边全是松树,一边又都是柏树的两处纯林,松林在南,柏林居北,界限分明,阴阳不错,而且满山遍野的松柏树上,都系着一根红头绳,在晨风中微微飘动。任凭他怎样查寻,哪里还能找得到聚宝盆的所在呢?老和尚只好自认倒霉,垂头丧气地离去了。
传说三
当地还有一个传说,对松柏不乱的原因作了另外的一种解释。
从前东河南村有个叫邓云峰的青年,不知何故看破红尘,同他妹妹一起来到山中,炼石化丹,修真养性,做了道人。在这荒山野岭中,仅住着兄妹二人,日子久了,村子里的人便疑心二人虽然是同胞兄妹,毕竟一男一女,不定会做出什么乱伦之类的事来。后来兄妹双双修炼成仙,归天而去,人们将其兄葬于寺南的坡上,将其妹埋在寺北的梁上。第二年,南面生出了松树,北边长出了柏树,两种树年年生长,岁岁拔高,全为纯林,并不混交。由此,人们方认定邓氏兄妹虔诚修炼,清白无辜,都是冰清玉洁之身,绝非伤风败俗之辈,于是这里便有了松柏不乱的雅号。此后,人们又在这里建了寺院,并取邓云峰中的两个字作为寺院的名字,直沿用至今。
小编文笔有限,只能如此表达,不知客官能否感受到邓峰寺的奇妙色彩?如果不满足文字的表达,赶紧驱车前往神奇的邓峰寺一览它那奇特的景观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