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明珠,天下大同
塞北明珠,天下大同曾因丰富的煤炭资源而闻名全国,是国家的重化工能源基地,有“中国煤都”之称。大同在古代曾经是北魏的首都,历史古迹风情浓厚,旅游业发达,其中,云冈石窟,九龙壁,恒山悬空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节假日期间络绎不绝。(大同地域分布图)今日的大同经过多年的投资与建设,大同更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走出山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战火风云,凝聚长城大同位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界线,是九边重镇之一,多战火纷飞。为阻挡匈奴入侵,历朝历代都会修筑长城。历史的车轮不缓不急地驶过,碾碎了一朝又一代的历史,但遗留下来的在大同的长城虽历经风霜雪雨,但雄姿神韵犹在。大同境内长城、烽火台都是平地起墙,靠山而筑台,用黄土搭建,在靠近城堡的重要地段,才用砖筑。包括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隋长城、金长城、明长城、清长城。特别是明代大同镇为了抵御匈奴强悍的攻势,不断修筑长城,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线至偏关汇合,被称为内、外长城。明代内、外长城在大同境内可达八百多华里,长城之上还修筑了边墙五堡。现存的大同长城以其雄壮的身姿向我们翻来了厚重的历史,引人驻足而叹。佛教圣地,云冈石窟说到大同,最著名的历史遗迹就是云冈石窟了。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区周山南麓,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代表了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在民间还有一个关于“武周山和云冈石窟来历的传说”。很久以前,黄土高原上有个沙丘,里面时常有美妙的音乐。一个名叫武周的小羊倌,每天一边放羊,一边挖坑想看个究竟。一天,武周突然听到沙坑里有人让他快跑,等他跑得远一些了,“轰隆”一声,沙坑被填平,平地上出现了一座壮丽恢宏的庙宇。庙里云雾缭绕,飞天起舞,乐手演奏,仿佛仙境。刹那间庙宇变成了石窟,里面的人也变成了石像。这时,闻声赶来看热闹的人不知谁叫了声“武周”,小羊倌也变成了一个石人,他的手里还拿着笛子。为了纪念他,那座山叫为武周山。柳叶削面,人间美味大同刀削面与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武汉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大同的刀削面之所以会在面食之乡山西里独树一帜,这与它的做法也刀具都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就有很高的要求,水,面的比例与和面的技术都有特殊的规定。其次,刀削面之妙还在于刀功。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削面时,一手托面,一手拿刀,直接削到开水锅里。因此也有顺口溜赞曰:“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从此也可以感受到,削面师师傅手起刀落间,将一团面,一下下的变成美味的面片时的景象。风土人情,二人戏剧“二人台”又称“二人班”。据老艺人们讲,境内最早流传下来的曲调为《八仙庆寿》,早在多年前,“二人台”已经在阳高县有了自己的足迹。明朝末年,“二人台”就已初具雏形,当时叫做“打坐腔”。二人台音色粗犷嘹亮,旋律起伏不定,内容紧贴生活,乡土气息浓厚,深受民众喜爱。阳高二人台讲究圆润和共鸣,真声真腔,在自然音域里发挥。表演更注重刻画不同性格人物特征和演绎他们的内心世界,把表述故事演化情节、塑造人物作为衡量表演功夫的尺度。二人台的曲目主要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在电子娱乐产品还没普及的年代,二人台就是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二人台的代表曲目有:《走西口》、《拉毛驴》等。民风民俗,旺火游仙每逢春节除夕之夜,家家户户便会在院落门前用煤炭砖头层层垒成塔状,塔里堆满木柴,上面覆着写满“旺气冲天”四字的大红字条,等到除夕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人们便会将那木柴点燃,只见这塔状物的小孔中喷出数条火舌,状若浮图,故名曰“旺火”。相传这旺火源于祖先对火的一种崇拜,更因山西煤炭资源丰富与佛教文化之影响,便会形成那用煤炭垒成的塔状旺火了。另外每当元宵佳节华灯初上之时,方圆百里的人们也要来参观旺火,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以图全家平安吉利、心想事成。游八仙——这一活动是在正月初八时候举行。相传灵丘县城西北有一个王家庄,庄内岁数最大的叫王进,喜欢帮助别人,老实淳朴,德高望重。可不料有年正月初五,他的小孙子感上了风寒,王进听说每年正月初八是“诸星下界”之日,在这天祭祀星君(即顺星),便有可能获得星君的垂佑,他便将灯花摆放院中,全家一道,跪拜顺星光临,忽然南方天空亮光一闪,耀眼异常。众人抬头一看,只见南方天空中,出现了八个仙人并赐予王进一颗仙丹,为小孙子服下后,第二天小孙子的病就不治自愈了。后来,人们为了感谢八仙给王家庄带来的的福报,便商议决定以后每年正月初七、初八、初九三天祭祀八仙。而后便发展为了如今的八仙庙会,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就会偕老带幼,来到了寺庙或者是道观中,祈求一年的健康以及平安,因此在大同的当地,流传着“游八仙,治百病”的说法。作者简介班民间文学大同小组小组成员:吴梦娇、王雅楠、王晓珂、任静、刘晓洁、杨文慧、孟晓珂指导老师:高忠严责任编辑:张丽图文编辑:王晓珂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图片来源:作者或网络。山西师大民俗学
上一篇文章: 悦览丨走吧,去看山西好风光交通发布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