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灵丘赵建志父亲的谚语

学第30期(总第期)

父亲的谚语

文/赵建志

想起父亲,就会想起他的谚语,还有他那满肚的传奇故事。父亲其实也算是一个有才的人,他小时候尽管读书不多,但识字不算少,能写一手不错的毛笔字,还会打算盘,加减乘除都精通,生产队时还做过小队的会计。他记性很好,看过的书,听过的戏文等,都牢牢的记在了肚子里,他扑克、象棋、麻将、骨牌等花样的东西都会玩,并且玩的都不错。

记得我读书时有一段时间学下象棋,拉着父亲陪我玩,结果下十次十次输,甚至父亲让我半盘棋,我都赢不了他,弄的我兴趣全无,没有了学下去的信心。母亲经常埋汰父亲:“有用的啥也不会,没用的样样精通。”但在我和妹妹小时候,每天晚上临睡前,偎在被窝中听父亲讲一段故事,也是一种享受。那时家中也没有电视,特别是漫长寒冷的冬夜,我们吃过饭早早钻到被窝里,父亲要等着给驴喂料添夜草,就在炉灶旁给我们讲“隋唐英雄传”“杨家将”“呼家将”等传统戏文故事。像“程咬金的三板斧武艺——掏耳朵、挖眼睛、砍马腿”“杨五郎出家当了和尚、杨七郎被潘仁美乱箭穿身”“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呼延庆打擂”等等,父亲徐徐道来、有头有尾、绘声绘色、栩栩如生,我们听得是身临其境、如痴如醉、津津有味,非常着迷。夜色不早了,母亲就会催促我们睡觉,说就是白白地熬油费电,我们却总是意犹未尽,想急于知道“李元霸的一只大锤到底有多重,他怎么举得动”“寇准扮阎王夜审潘仁美,最终有没有杀了潘仁美,为杨家报仇雪恨”“呼延庆的武艺究竟有多高,竟然手撕了老太师庞文的儿子”等等。

有时追根刨底地问,这时父亲就会说天不早了,早点睡吧,明天还要去学校呢,明天晚上咱们再接着讲。我们这才带着满肚子的疑问,又怀着满腹的期待睡下。可以说父亲讲的故事一直哺育我和妹妹长大,是我们小时候的精神文化滋养。除了肚里传奇故事多,父亲的俏皮话、俗语谚语也是张口就来,一套一套的。有时我感觉父亲在家里和在外面简直判若两人,当他出地干活,和邻里乡亲们在一起时,谈笑风生,妙语连珠;但回到家里在母亲面前,他却话语不多,有时甚至显得木讷。我想这可能与母亲经常埋汰他没本事,挣不来钱,他自己也觉得心情压抑有关。但我从小耳濡目染,特别是长大以后,有时跟着他下地干农活,也确实跟他学到不少农业及生活常识,至今仍深深刻在脑海,有时触景生情,就会不经意的蹦出几句来。

到了春季播种时节,父亲就会念叨“小满前后,安瓜种豆”“芒种黍,急种谷,急急忙忙种黄豆”。这时,父亲就会整理修补种地的农具——犁耧耙磨,赶着家中的小毛驴走向田野,开始了一年的辛勤劳作。他不太接受机械化耕作,也不愿花那份钱,始终坚持人力耕作,风里雨里,吆喝着他的小毛驴,在每一块田地间一犁一犁的播下一年的希望。到了夏季田间锄草管理的时节,父亲经常会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锄头自带三分雨”“头伏镂满灌油”。即使在近几年人们为了省工省事开始大量使用除草剂的情况下,父亲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坚持在烈日下一锄一锄地去侍弄他的每一株庄稼,侍弄他终身熟悉的土地,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他的庄稼一天一天长大、开花、结果、成熟。

进入秋季收获季节,父亲又早早地收拾好场面,准备收获一年的劳动成果了。“处暑不出头,割了喂老牛”。黍子总是会先熟的,土豆也需要先挖,这也是一年秋忙的序幕拉开。“秋分一过,生熟不忌”“十分丢,九分收”,收秋简直就是抢秋,这个时节可以说村里大街小巷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只要能行动的了出了地的,男女老少都出动上阵,甚至在外读书、工作的也利用假期回来帮忙收秋。父亲说:“地怕三张镰”,每当这时,就显出人多力量大的好处。而我们家母亲身体一直不好,我和妹妹从小又缺乏锻炼,身体也不太壮实,也就是搭一把手,主要劳动力还是父亲。他每天早出晚归,甚至披星戴月,有时忙的饭也顾不上吃,急着往回抢秋。

天气逐渐变冷,进入冬季了,父亲说:“立冬不使牛,还有十天的强(jiang)拨头”,告诉我们一年的忙碌快要结束呀。但实际上农村人是整忙一年,在我们读书时,家中经济紧张,为了省下买炭的钱,父亲冬天农闲了,就打茬子、上山砍柴,一冬也不见的闲,他自己经常自嘲地说“穷忙一年”,还要为牲口备草料,为来年积肥,营生是赶上手的。一过冬至,就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天的时节了。“三九四九,轧门叫狗”,为了暖和烧家烧炕,父亲就会搬炕洞,换新泥坯,这就需要成天烧火。这时,父亲就会为我们煮玉米粒,经过长时间的泡煮,把金黄的老玉米粒煮的开花爆裂,入口绵绵的,如果再加点红豆一起煮,搁上糖精,甜滋滋的,非常好吃。有时,母亲用开水焯完红萝卜丝,父亲就会用剩下的汤汁为我们熬饧,饧熬好后,黑红黑红的,又甜又粘,沾上软乎乎的黄糕吃,简直是人间美味,“饧泡糕,管不饱”,至今想来都令人回味无穷。

一入了腊月,村里又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腊八节做腊八粥,母亲一做就是一大盆,冻起来一腊月热着吃,我那时在外地读书,寒假回来还能吃到为我留着的腊八粥。过完腊八节,就有了过年的味道了,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做豆腐、压粉条。那些年,村里人们生活还不是那么富裕,肉类等还不充足,人们就变法地在豆腐上做文章。我记得小时候,父亲一大早挑着扁担去磨豆腐,母亲忙着烧水准备熬豆腐,做豆腐是一件慢工细活,需要慢慢地熬,一遍一遍地过水,父亲经常说:“水豆腐,水豆腐,就是耍点水。”豆腐点入酸浆,慢慢地凝结成了豆花,我们小时候就眼巴巴地等着,这时母亲就会为我们盛上多半碗,放点咸盐、倒点素油,一呼嗗,就一碗下肚了,至今想起来都舌尖留香。冻豆腐、炸豆腐、鲜豆腐、粗粉条、细粉条、粉片,此外,还要焯萝卜条、萝卜丝、海带丝,院里放上一口半截缸,就冻在里面,一个腊月、半个正月慢慢吃。一直忙到除夕,贴春联,挂灯笼,父亲这有功夫出去找人剃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剃完头,父亲在一年中可能也就这时彻底地清洗一次头脸和腿脚,换上较为崭新干净的衣服,整忙一年,春节无论如何也是要休息几天的。“初一肥,初二瘦,初三初四原照旧”,过了“破五”,再过了元宵节,预示着年就基本过完了,新的一年的忙碌逐渐又开始了。“九九又一年,黄黑耕牛遍地走”,冬去春来,父亲又要开始忙碌新一年的备耕备种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今,父亲走了,留下他辛苦耕耘一辈子的田园去了,院里院外、田地间,再也看不见他那佝偻、忙碌的身影了,也再听不到他那有趣的戏文故事和诙谐风趣的谚语了,每当我有意无意地想起一句谚语,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父亲,这时眼睛就不由得湿润了。

赵建志部分作品荐读★生活★戏台下的故事★清明漫谈★祭友文★村口等着的娘★清明思亲★远去的父亲★教育改革之反思陋见作者简介

赵建志,男,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人,年近五旬,九十年代毕业于浑源师范学校。出生于农民家庭,在农村生活、工作多年,从内心崇尚喜爱简单自由的耕读生活。

《绝对文学》征稿函

一、推文时间:原则上每周一三五推发作品,如遇重大节假日或平台重要活动,随时调整推出时间。二、栏目设置:平台开设: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文学评论等栏目。三、投稿要求:1、本平台不讲关系,以质取稿,严禁抄袭和一稿多投,所有来稿文责自负(投稿作者务必添加主编)。2、因人手有限,本平台概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3、投稿15天内未刊发或未接到用稿通知,稿件可另行处理。4、稿件必须是原创作品,未在其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4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